皮影戲是一種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蹈、表演于一體的古老而又稀有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具有戲曲“活化石”、電影“鼻祖”之稱,有上千年的歷史。雛形于秦漢,發(fā)展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代,衰弱于清朝、民國,新生在當今。睢州皮影戲是以造形、表演、光影等巧妙結合為一體的藝術,雕刻精美的藝術造型、奇妙精湛的表演技巧、婉轉優(yōu)美的音樂曲調、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jié),具有極高的影戲藝術欣賞、雕刻工藝鑒賞、皮影套相收藏、表演技巧神奇的藝術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制作的八道工序
皮影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其制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后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后,再涂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是獨特的戲曲藝術
“隔簾說書,一口道盡千古事;影子亂彈,雙手對舞百萬兵!逼び皯,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燈光將其影子投射到布慕上,在藝人的操縱下,做出各種動作,配以說唱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曲藝術。豫東一帶只有睢縣的秦廟村有此劇種,睢縣皮影自成一派,傳統(tǒng)劇目有《龜鶴斗》《豬八戒背媳婦》等,新編排劇目有《女媧補天》《幽靈組合》《三英戰(zhàn)呂布》等。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fā)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
龍在天皮影戲創(chuàng)作團隊,具備皮影的原創(chuàng)設計,故事提煉,道具制作,以及與當代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的原創(chuàng)能力。與公司、名著、歷史人物、黨政機關展開商業(yè)合作,進行皮影的原創(chuàng)合作。
搭訕、提問,加群添加不愛說話的小編 微號信
掃一掃分享給你的小伙伴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