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影戲于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后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給予高度評價。皮影戲(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民間戲劇。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一、皮影戲介紹:基本概述
1、溯源介紹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fā)源于中國陜西,極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fā)明和美術片的發(fā)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佳品。
2、皮影簡介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陜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fā)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于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huán)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3、史料介紹
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先秦,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是中國皮影戲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于子夏從師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講,寓教于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
4、造型介紹
皮影人物是影戲主體,它的結構是頗具巧思的。為了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頭部——頭包括顏面帽、須及頸部,下端為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裝置卡口,以備插皮影人頭用。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為打下臂兩節(jié),小臂下有手相聯。腹部——腹上與胸相聯,腹下與雙腿相聯,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其中包括靴鞋在內。皮影人物各個關節(jié)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叫做 “花輪”或“空花”,老藝人則稱“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委靡不振。選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部件組裝成了一個完整的皮影人。
二、皮影戲介紹:文化傳承
1、文化淵源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歷史的形式,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極為盛行,每逢節(jié)日,影戲臺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后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后,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并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后經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的皮影戲對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2、文化現狀
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制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xù)發(fā)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無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jié)奏社會最大的障礙。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制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夠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前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三、皮影戲介紹:代表作品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折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解放后新發(fā)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四、皮影戲介紹:未來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現,都是以娛樂為目的。在如今這娛樂生活多樣的年代,皮影戲的魅力光環(huán)正在逐漸黯淡,只有這一些特殊場合可以看見(如:北京的老舍茶館以及一些演繹著歷史的戲院)。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都以更精湛與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更強調了皮影的藝術性與裝飾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裝裱用于展覽與裝飾。
皮影的制作工藝正在從曾經的娛樂為主,欣賞為輔向現如今以欣賞為主,娛樂為輔緩慢過渡。將來的皮影更強調與突出其靜態(tài)的藝術價值,通過場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豐富的色彩等,展示著它獨特的魅力。龍在天皮影戲創(chuàng)作團隊,具備皮影動畫的原創(chuàng)設計,故事提煉,道具制作,以及與當代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的原創(chuàng)能力。不僅僅能創(chuàng)作三打白骨精皮影動畫,還能與任何公司任何名著任何歷史人物任何黨政機關展開商業(yè)合作,進行皮影動畫的原創(chuàng)合作。
搭訕、提問,加群添加不愛說話的小編 微號信
掃一掃分享給你的小伙伴吧
相關文章